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

[運動] 跑步姿勢,在選擇跑鞋之前 (Foot Strike Pattern)

最近某品牌與日本的某位老師傅到台灣成立個跑鞋實驗室 Running Lab Taipei(不做廣告,請自己點 這邊 還有 這邊)!用的是40年的手測經驗,令我開始在思考跑鞋的奧秘是什麼?那我應該挑哪種鞋?


可是當我在各大網站上看各家鞋子的時候,職業病又犯了到底什麼樣的鞋子才適合我?又或者是大家在挑選鞋子會注意什麼點?這類資訊隨意GOOGLE一下還真是滿坑滿谷,但卻找不太到我想要的資訊所以這篇就誕生了



跑步的鞋子,關係到足部的型態->踝關節的影響->一直延伸到膝關節髖關節跟軀幹有點複雜,但你可想像成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感覺,假設你右腳因為長跑起了水泡,還繼續跑,那身體重量很可能會落在左腳,造成左側關節壓力過大,因為怕痛的關係,身體還可能整個傾斜,腰椎就彎了…etc;總之,這些是息息相關的,所以追根究柢,選鞋子之前,先了解一下身體狀況(我指的不是腳有多大,穿幾號鞋這樣),是了解自己的足型、有無傷病史與跑步姿勢等,然後再來挑選適合的鞋子。改天再來發一篇挑選鞋子的注意事項好了,這篇我想先討論跑步的姿勢,特別是落地的姿勢

為什麼我會想討論這個呢?因為我在選鞋子的時候看到了奇怪的鞋,是五趾鞋!就仔細的去研究了一下,原來這就是著名的兩大門派爭論的產出物
PS:兩方理論分別是
1.          現代人因為穿鞋子導致跑步的步態改變使功能下降了,所以赤腳跑最好!
2.          現代人因為有鞋子的保護,可以減少傷害又可吸震,所以跑步功能提升了
(在此推薦一本書:天生就會跑 BORN TORUN)

總之,這五趾鞋保留了原本天生跑步的姿態,又有基本的保護避免足部受到傷害(例如破皮,水泡)

然後,我就去研究了一下這雙鞋子有什麼特別的,除了長相特別之外,其實它會改變我們的著地步態;一般人在100公尺短跑的時候,會用前腳掌著地,而在馬拉松長跑的時候,會用腳跟著地,但你穿上這雙鞋之後,會自然而然的改成用前腳掌著地,是為什麼呢?


腳跟著地、中足著地、前掌著地
因為現代的鞋子有一個很大的特點,就是在足跟下方有一個吸震的機制,避免你走路或跑步時那個地面反作用力傳到你的腳踝、膝蓋甚至骨盆與腰背部(一兩步還好,但你想想看馬拉松要跑個幾萬步…)。但是穿上這個鞋子,此腳跟的緩衝機制就消失了,你的身體為了避免衝擊,自然而然用前腳掌著地,利用足底筋膜阿基里斯腱還有小腿肌肉等身體組織,產生類似彈簧的機制來吸收此衝擊力;事實上美國物理治療與康復學會期刊(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),也有研究指出,穿著一般跑鞋,膝關節與髖關節力矩比赤腳多38%,所以有更高機率受傷。
回到剛剛那雙五趾鞋子,也有人針對此鞋子做了相關研究,發現其受傷的機率跟一般鞋子相比真的少了很多
取自:Relationships Among Self-reported Shoe Type, Footstrike Pattern, and Injury Incidence
傳統鞋子的跑者受傷機率為五趾鞋(
Minimalist)鞋子的3.4倍之多
有趣的事情是,不是這雙鞋子有多神奇可以保護腳不會受傷,而是穿上它的人步態因此而改變了,很多原本用足跟著地的人,改成用中足或者前掌著地,其受傷的機率就下降了。其研究結果跟上一篇美國期刊不謀而合

有沒有發現,赤腳的跑者沒人用腳跟著地!
此篇最後的統計受傷機率分別為
腳跟著地(Rear foot Strike)52.4%
中足著地(Mid foot Strike)34.7%
前掌著地(Forefoot Strike)22.8%

所以,看完了之後大家都趕快去改前足跑法嗎?我倒是覺得不一定,因為冒然改變跑法,我是不知道會不會影響自己的成績,但是我確定一下子的大改變絕對會讓腳受不了,反而會因此而受傷。
仔細研究一下我們的腳,其實旁邊有很多的肌肉、肌腱與韌帶組織,一般來說,我們的腳已經習慣一般的鞋子,有著穩定的支撐與保護,所以其韌帶、肌肉組織就沒那麼強壯,可能會比較容易因為忽然的一個外力或者路面不平就扭傷或拉傷(想像成溫室的花朵就對了),平常你跑10 Km沒問題,改了姿勢可能跑1 Km腳就開始痛了,可能是小腿前後和側面肌肉,或者阿基里斯腱發炎,足底筋膜炎等,那是因為你腳步的強度還跟不上來,但如果循序漸進,慢慢地加強自己跑步的時間與強度,讓腿部慢慢地適應,撐過了這段過渡期自然就好了。


這海報做得很清楚!轉自 Running barefoot kicks up mixed emotions

另外補充一個點,就是落地時小腿與地面的角度,也會影響你的速度跟耐力,來看張比較圖
取自:Relationship between distance running mechanics, running economy, and performance
這其實是很多人在討論的,我到底要追求步伐跨大步,還是提升跑步的頻率比較好?其實答案是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(這根本跟沒回答一樣)
好的,讓我來解釋一下,我們的腳往前跨,會是一個斜斜的角度,可分成垂直分力與水平分力,垂直分力是將我們身體撐起來,水平分力是讓我們能夠往前移動,個人物理不好,只能做簡單這樣的解釋。
當你跨得太大步的時候,水平分力會很大,而且是地面給你一個向後的水平分力,會導致你好像被推回來再剎車一樣而太小步的時候,人家跑兩步你就要跑三步,你雙腿的能量消耗就是別人的1.5(粗淺的舉例),所以,步幅與步頻怎麼抓,真的是要因人而異,每個人腿的長度不同,腿部肌力與體能都不同,必須要靠長時間的練習才能抓到最適合自己的一個比例。

總結:
一般跑鞋:
穩定性高,吸震強,適合體重較重的朋友,還有平常比較少運動的初學者,適合用後腳跟著地的跑法
Barefoot跑鞋(不一定是五趾鞋,跟多大廠也有出很輕量化可折來折去的鞋子)
加強對腳的訓練,長久下來運動傷害發生機率低,適合體重較輕的朋友,還有老經驗的跑者,適合用中足或者前掌著地的跑法

以上,個人小見解,歡迎討論 :)

Reference
Relationships Among Self-reported Shoe Type, Footstrike Pattern, and Injury Incidence
Relationship between distance running mechanics, running economy, and performance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